发布时间:2024-11-01 08:12:35 来源: sp20241101
图①:中国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 图②: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 徐炳南摄(新华社发) 图③:摩托车车手、应急救援队员、青年志愿者回到缙云山参加义务植树。 秦廷富摄(人民视觉) 图④:飞行二大队飞行员驾机完成远海训练返航。 李晓松摄(新华社发) 图⑤:白鹤滩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工作中的吴军。 马林凯摄(人民视觉)
驾驶舱里的尚峰。 宋梦菲摄(人民视觉)
何炜(中)在研究坝区生态林建设方案。 三峡集团供图
飞行二大队官兵在交流。 余红春摄(新华社发)
做外卖骑手的张俊。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勇前行。一年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奋斗创造奇迹,力量源于团结。本版推出特别策划,走近贺词中提及的部分群体,倾听他们在这一年中团结奋斗、给人力量、令人难忘的故事,感受活力中国的坚韧不拔、万千气象。
——编 者
天地协同探索苍穹
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至此,逐梦寰宇三十载,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终于遨游苍穹。
回想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主任设计师吴军仍心潮澎湃。
一年来,吴军和研制团队始终牢记嘱托,把管好、用好、发展好空间站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365天24小时守候,繁忙的外场飞控任务,密集的工作中,有不少瞬间令人难忘。
自2022年11月3日完成转位任务、形成组合体后,梦天舱各项功能测试持续了两个多月。“经过发射、对接、转位后,梦天舱功能是否正常?测试牵动着每一名团队成员的心。”吴军说,直到梦天舱完成所有在轨测试项目,证明功能正常,那一刻,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首次执行货物任务也是一大挑战。货物进出舱涉及的新技术多,天地协同流程复杂。“能不能顺利完成,大家心里没有十足把握。”吴军回忆,载荷设备在地面与航天员的协同下,按照流程完成出舱任务,指挥员报出“货物出舱正常结束”,飞控大厅响起热烈的掌声,“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逐步建立在轨运营体制机制,完善地面支持中心软硬件建设和人员培训;完成多次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活动、货物出舱等飞控任务;开展面向未来的在轨升级、功能优化方案设计,为持续发展好空间站奠定基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吴军和同事们在天地间用奋斗书写着航天梦。
“空间站基本型已建成,我们的工作开始了一段新的征途。未来,空间站的运营与发展大有可为。”吴军介绍,2024年,在确保空间站安全稳定运行、所有飞控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大家将着重开展运营能力提升、新项目孵化等工作,为空间站长远发展继续奋斗。
国产大飞机正式商用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提到“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为“中国力量”点赞。这让东航C919飞行部总经理、机长尚峰备受鼓舞。
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尚峰参与了“首秀”飞行;今年5月28日C919商业运营以来,他驾驶大飞机在上海和四川成都之间往返了近70个来回、400个小时。一年来,他见证了C919从第一架到第三架的交付和首航,100架的最大订单签订,C919飞行队伍从5人扩充到50多人……
50多名飞行员都是优中选优,拥有过硬技术、丰富经验。转机型加入C919飞行部,要舍弃飞其他机型的机会。“驾驶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是很多飞行员的梦想。”尚峰说,C919飞机有着先进的气动布局和电传操纵系统,飞行员可以很快适应其操纵特性;自动化程度高,显示系统先进,5块超大屏幕显示器直观显示各项关键系统参数,操作方便。
一年来,尚峰还负责带领队伍、培养新人。“加入C919机队的飞行员都满怀自豪,训练学习热情高涨,努力打好理论基础、练好飞行本领。”尚峰说。
空勤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飞机运营各环节各流程也在不断优化提升。
通过商业运营,东航广泛收集意见建议,与民航局、中国商飞等深入合作,进一步优化客舱设备、完善飞行程序,为提升飞机性能、拓宽运行范围、走向更广阔市场做准备。
目前,东航全面开启国产大飞机C919的大规模、大机队商业运营,已有的3架C919飞机均投入商业航班运营。截至2023年12月13日,C919飞机累计执行600班次商业航班,累计服务旅客6.9万余人次,累计商业运行1562小时。
“MU9197机组早上好!首乘C919意义非凡,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无比自豪,祝愿你们的每一段航程都起落平安!”尚峰刚走出驾驶舱,乘务员递上一封旅客来信。C919商业运营以来,这样的留言已有上千封。
大国重器绿能澎湃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让白鹤滩水电站建设部负责人何炜为之振奋,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凝结着他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2023年,白鹤滩水电站枢纽工程主体完工,何炜和同事们却依然忙碌,既要做好工程收尾,又要迎接部分专项验收,现场、会场,何炜每天都在不停转场。
一年下来,大坝工程完成坝面保温材料拆除及混凝土保护剂施工;泄洪洞工程顺利移交电厂;机电工程完成公用系统收尾并移交电厂……竣工专项安全鉴定中,专家组给予最高评价:“工程质量优良,具备安全运行条件。”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大国重器绿能澎湃,截至2023年12月中旬,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100亿千瓦时;2023年,白鹤滩发电量预计接近600亿千瓦时,通过6月实现全容量投产的白鹤滩—浙江特高压工程,其中一半绿色低碳能源远输浙江。“别看离杭州远,咱们白鹤滩也为亚运会出了份力!”何炜说。
冬日暖阳下,在白鹤滩跑一天,何炜经常一身汗。汗水没有白流:2023年,白鹤滩水电站大坝钻孔取芯取得完整光滑、质地密实的36.74米芯样,再次刷新自身的世界最长常态混凝土芯样纪录。
何炜解释,“无缝大坝”的背后,是每50厘米就浇注一层混凝土的分层浇筑工艺,每一层混凝土都密实无痕、质地均匀。按照设计标准,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00兆帕,而芯样抗压强度超过450兆帕。“咱们现在有技术实力做出既好用又好看的大国重器!”何炜说这话时,底气十足。
施工队伍正逐渐撤出白鹤滩。望群山,随着建筑工地、生活区腾退,人工干预之下,干热河谷区原生态植被正在恢复;看江中,过鱼设施运转如常,过去一年时间里已有1.3万多尾重点保护鱼类借助过鱼设施翻坝逆流而上,畅游金沙江。
勇担使命矢志强军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寄语“广大官兵在强军伟业征程上昂扬奋进”。一年来,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官兵牢记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亮剑长空,圆满完成多次重大任务。
一场冬雪过后,气温骤降,训练场上,飞行二大队的官兵们依然精神抖擞,认真准备着即将开展的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突防突击训练。教官贾海涛带领机组率先爬上战机。旋即,一架架轰炸机梯次滑出,起飞、升空、出航……阵阵轰鸣,响彻云霄。
“实战实训,在风雪严寒中砥砺血性胆气、锤炼过硬本领,是军人的职责所在!”谈起大队官兵的精神状态,大队领导高锌洋表示。
飞行二大队是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立战功的轰炸航空兵大队。近年来,他们勇担使命、矢志强军,在人民空军战略转型的壮阔征程上,飞出了不断延伸的时代航迹。今年6月,大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教导员周霄羽说,从北京捧回“时代楷模”奖牌那天,他们没有组织任何仪式,而是开展了一场反思会,对照实战标准查找出3方面9条问题不足,并逐一制定改进措施。
说话间,第一批战鹰返航。飞行员穆特发·艾利一下飞机,便直奔飞行讲评室,和战友们进行复盘。今年,他不仅和其他4名战友承担起某全新战法的研究,还先后参加各类演习演练10次。
当天,没有训练任务的官兵聚在一起进行技术研究。2024年,团大项任务重,涉及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了早些进入状态,他们抓紧时间进行任务筹划,分组进行相关准备。武器控制师杨军说:“没有飞行任务时,我们就在学习室里‘飞’,研究对手、研究任务、研究装备,在脑子里搞战斗力建设,一点也不比飞行时轻松。”
夜幕降临,巨大的轰鸣声再起,又一批战机掠地升空。抓紧练兵、备战不怠,飞行二大队枕戈待旦!
生活如新绿般盎然
冬日的重庆缙云山,山火后新栽的树苗绿意点点。2022年夏天,此间曾山火肆虐、英雄鏖战。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所说,“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山城橘黄时,记者见到了扑救山火的摩托车车手张俊。“新摘的广柑,尝下嘛,保甜噻!”北碚区东阳街道西山坪村金果飘香,张俊家的6亩地有800斤收成。“写文案、拍视频、找渠道,义务帮乡亲直播促销,忙得很哟!”——谁叫他是有着20多万粉丝的网络名人呢?
备受关注源于扑救山火时的“一骑当先”——从西山坪村远望,缙云山就坐落在嘉陵江对岸。来势汹汹的山火中,张俊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志愿服务,肩背背篓、脚蹬胶鞋,骑着摩托车在陡峻的山间运送物资上百趟,还通过网络动员了众多摩托车友前来支援。
今年春天,张俊重回缙云山。摩托车车手、应急救援队员、青年志愿者扛着铲子和树苗,这些曾与山火搏斗的人们,再次攀上昔日昼夜奋战的山峦。“这次是来种树的”,张俊留心记下了位置:“将来等娃儿长大了,带他来看看老汉栽的树。”
为了方便儿子上学,张俊在城里买了房,平日里做外卖骑手。每逢周末,他都会骑上摩托车回到村里,操持农活,乐在其中,“一年四季,广柑、梨子、葡萄、西瓜咱都种,安逸得很!”
交谈中,记者能感受到他鲜明的巴渝性格,那是一种把生活过得如山间新绿般盎然的劲头。
林业部门找来,请志愿者代表回缙云山做森林防火宣传,他欣然前往。村里找到他,想借助“名人效应”,宣传推广农产品。他没二话,出镜、拍摄、剪辑一通忙。
2023年,张俊获得“重庆好人”“中国好人”称号,全村瓜果卖了快400万元。说起这些,他又谦虚起来:“这里是我的家,我不帮忙哪个帮嘛!”
本版策划:殷新宇、程聚新、蒋雪婕
稿件采写:本报记者刘诗瑶、沈文敏、杨文明、叶传增、金正波、姜峰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31日 0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