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这世界缤纷多彩(深聚焦)

发布时间:2024-06-04 13:55:47 来源: sp20240604

  图①:张龙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②:武汉市盲童学校校园。   以上图片均为武汉市盲童学校提供   数据来源:教育部   版式设计:张芳曼

  音乐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清晨出操,无需口号,眼睛看不见,孩子们却能循着旋律做出整齐的动作。下课音乐声响,无需指引,全盲的孩子与有光感的孩子结成对,手牵手,自如地到达校园每一个场所。

  对于湖北武汉市盲童学校的学生而言,享受音乐和触摸世界一样日常。

  午后,一支小队行至音乐教室。孩子们人手一只陶笛,空气中弥漫着陶土的气息和淡淡的乐音。讲台前的“老师”叫金海心,作为武汉盲校的毕业生,每周定期回校指导陶笛社团练习。孩子们的手指在笛孔上轻盈跳跃,悠扬笛声中,有蓝天湖水,有小鸟小鱼,有所有不需要用眼睛就能感知到的缤纷世界。

  作为湖北省唯一一所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的公办专业盲校,武汉市盲童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之余,开设体艺社团18个,为盲童人生打开更多可能。

  触摸音乐

  “我的反射弧比较长,直到7岁才得知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出生不久,金海心便毫无光感,眼前漆黑一片。母亲带她去超市,用手触摸各类商品。金海心既尴尬又疑惑,“难道全世界的人都这样做?”

  2009年,来到武汉盲校后,金海心认识了其他低视力的同学,第一次知道了颜色的概念,她才明白,“原来只是我看不见”。

  小学三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音乐教师张龙接触到盲童这个群体,她坚信音乐可以疗愈心灵,主动申请到武汉盲校任教。

  张龙创建了“六点天使”艺术团,灵感来自盲文的6个凸点,也寓意着孩子们像早上6点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从此,盲校的孩子有了学习乐器、登台表演的机会。

  “拿起话筒的那一刻,我无限接近普通人。”刘雅倩相对“幸运”,能看见一丝光亮。需要看清东西时,她就用手机拍照,然后把图片放大数倍贴近眼睛。

  “音乐让我不再自卑。”4岁时因病失明的万语谦言,有一双接近于绝对音感的耳朵,梦想成为职业音乐人。

  主唱刘雅倩,吉他手金海心,鼓手万语谦言,键盘手张嘉俊,贝斯手郭斌……缘分在音符的交织中绽放,几个孩子成立了VMV乐队——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写起来方便”。

  在盲校,语言很丰富,却也很苍白。有时穷尽所有词汇去描述一个事物,孩子们也难以准确理解。一切从触摸开始——

  第一次抱起吉他,金海心就被这件乐器流线造型的琴身,紧绷有序的琴弦,悠扬舒缓的旋律所吸引。

  然而,学好却很难。缺少盲文乐谱,就只能反复听辨老师录制的音频练习,常人一眼就能找到的品位,金海心却要用成千上万次练习去产生肌肉记忆。

  在一次次登台表演中,在一次次走出武汉“看”世界中,金海心更加自信,也找到人生的方向。她写下一首歌:

  “世界是能触摸到的颜色,双手在诉说快乐不快乐……你带我感受璀璨银河焰火的炽热,世界温暖太多美好太多梦想要试着做……”

  今年,金海心成功签约企业,成为一名艺术老师。

  这是梦想的实现,也是梦想的新起点。

  跳向世界

  下午5点半,阳光微曛,透过树叶和楼宇的缝隙,在操场上画出斑驳光影。武汉盲校“六点天使”跳绳队开始集训,在有节奏的“嗖嗖”声中,孩子们轻盈地跳动着,与微风共舞,与阳光嬉戏。

  30秒,157个跳绳!

  这是盲童胡钦洲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单人速度赛中的成绩。2021年,年仅9岁的胡钦洲,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他自信满满,“再训练几年,我的成绩会更棒。”

  2023年9月,“六点天使”跳绳队9名同学代表湖北省去北京参加全国残疾人跳绳比赛,胡钦洲、刘宇翔夺得男子一带一30秒计数赛铜牌。

  “如何能跳出这么好的成绩?”

  “努力练呗。”刘宇翔爽朗一笑,眼睛弯得像月牙,“我俩身高差不多,搭档好几年了,早就有了默契。”

  在黑暗中学习跳绳,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起初训练时他们很容易被绳子抽到甚至绊倒,内心会更加不安。”跳绳队教练易文清说,盲校孩子对新动作、新技术的理解十分困难,需要手把手教过很多遍后,才能领悟大致动作。

  胡佳杰一度想要放弃。喜欢体育的他,主动报名加入跳绳队,但高强度的集训让他精疲力尽。得知跳绳队有机会去北京参赛后,他决定坚持下来,“我要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绝不能封闭自我。”

  跳绳,成为盲童与世界相连的一座桥。

  “京酱肉丝老好吃了。”刘宇翔舔了舔嘴唇,仿佛参加的不是跳绳比赛,而是美食比赛。

  第一次去首都,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在越来越多的“第一次”中,盲校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地域的人,感知到世界的宏大与奇妙。

  运动,于这群特殊的孩子而言,是超越视觉的体验,是向上生长的力量。

  星火不熄

  提起开学第一天的情景,魏赟琛的妈妈朱红敏清晰记得,班主任张龙老师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邀请高年级学生作了一场才艺展演。

  从陶笛到葫芦丝再到朗诵,学生的出色表现,让家长深感惊喜。“我一直觉得,这里的孩子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足够了,从没想过他们还能如此多才多艺。”朱红敏说。

  魏赟琛患有脑瘤,影响了视力。

  入校不到两个月,魏赟琛便开始喊张龙“妈妈”。在“张妈妈”的陪伴下,他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如今,魏赟琛是合唱团的主力队员,能用中文、英文、意大利语、德语演唱,还会演奏多种乐器。

  2023年5月31日晚,武汉琴台音乐厅,巨大的金色穹顶之下,魏赟琛的歌声如天籁般响起。“听,心灵在歌唱”武汉盲校“六点天使”艺术团合唱音乐会上,孩子们放声歌唱,唱出心底的梦想,唱出内心的渴望。

  “我想要打破社会对视障孩子的刻板印象,希望艺术能给他们带去更多可能,希望体育能让他们强健体魄。”张龙说。

  “在我们眼中,只有孩童,没有盲童。学校努力为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做了各种奠基。”武汉盲校校长郑锋介绍,近年来的毕业生中,陆续有人成为音乐人、器乐老师、鸿蒙系统视障工程师等。自2009年开办高考班以来,120余名学生先后考入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河南推拿职业学院等学校。

  对于视障孩子而言,唯有盲校这一道光还远远不够,等待被照亮的地方还有很多。

  胡佳杰曾有过在普通学校上学的经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盲校。因为在这里,他拥有充实规律的生活,因材施教的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

  继续升学,还是准备就业?正在读高一的万语谦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希望能有更多盲文书籍出版,有更多学校、专业愿意招收视障学生。

  七年级的鄢雨涵写下诗歌《我在黑暗中追寻春天》:我在无边的黑暗中追寻春天的足迹。我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地欢唱,熬过了一个寒冷的严冬,它们快乐得不能自已。我听到了小河哗哗啦啦地奔跑,刚被解冻的它们,那么自由和欢喜……

  关于世界的样貌,盲校孩子有着不同寻常的答案——

  用耳朵去“看”,用手去“看”,用心去“看”,世界的色彩如此斑斓。

  

  ■记者手记

  用心做教育

  用爱暖学生

  特殊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再到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内涵逐步深化,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保障条件得到提升。2023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45所,特殊教育在校生91.2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校生34.12万人,占比37.42%;在其他学校就读在校生57.08万人,占比62.58%。

  当前特殊教育已进入提质增速的发展阶段,更加迫切地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育人方式改革。武汉盲校的育人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学校结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着力发展素质教育,用艺术充实盲童心灵,用体育强健学生体魄,点亮每个孩子的独特光芒。这背后,是以全国最美教师张龙为代表的教师团队,用心做教育,用爱暖学生,努力为孩子插上梦想腾飞的翅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1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