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建乡村“非遗技艺传习所” 为非遗传承人搭建“筑梦”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01 07:27:57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潍坊6月18日电 (周艺伟 孙婷婷)凤凰引民宿艺术村、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临朐县泰沣家庭农场、北杨善村剪纸艺术馆……时下,在山东省潍坊市的多个乡村,各地通过打造非遗技艺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馆、非遗展示中心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筑梦”空间,助力乡村振兴焕发生机活力。

  连日来,记者走进潍坊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看到,飞檐翘角的古风院落中,分散着安丘泥人、安丘年画馆等多个“非遗技艺传习所”。在剪纸艺术传习所内,剪纸传承人孙淑华告诉记者,园区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的工作、传习场所,可以满足非遗产品销售和研学任务,实现双赢。

凤凰引民宿艺术村石头建筑。周艺伟 摄

  凤凰引民宿艺术村位于青州市邵庄镇山头村东南侧,占地面积约80亩,曾是一处断壁残垣的石头村落,多年来已经没有村民居住。2023年,擅长民居画的画家田齐来到这里,产生了用艺术设计盘活闲置院落的想法。

  如今的凤凰引民宿艺术村,是田齐牵头规划建设集46套高端民俗院落和乡村咖啡馆、非遗市集等场所的建筑群,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石墙石院、红砖红瓦的原本样貌。田齐称,该村深挖本地凤凰文化、状元文化等,引入红丝砚、青州石雕等各种非遗项目,建设非遗集市,推出耕读研学基地,以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刘岳清指导外国友人手工箅子制作。周艺伟 摄

  临朐县冶源街道平安峪村的刘岳清,在22岁时因事故导致双手残疾,劳动收入成了大问题。后来,他尝试“拾”起祖辈留下的箅子加工技艺,后来成为了潍坊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他手中,昔日的“弃草”变成“金条”。刘岳清在村内成立了临朐县泰沣家庭农场,传承非遗技艺进行箅子加工。

  据刘岳清介绍,从事箅子加工工作以来,他带动20多名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等困难群体就业,加工箅子、盖帘等产品10万余件,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人民币,下同),5年来带动村民增收累计200余万元。同时,他还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集中培训、一对一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集体培训班10余期,培训人员500余人次。

  据了解,临朐县注重“非遗在社区”传习培训,着力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人才,今年以来共培训文化人才1000余人次,规模化非遗企业60余家,带动6000多残疾人和困难家庭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临朐县冶源街道北杨善村剪纸艺术馆“老带中”非遗教学模式。周艺伟 摄

  将一张红纸折叠再折叠,手中的剪子顺着旋转的红纸轻“咬”,残痕满满的红纸展开后,一朵牡丹花竟呈现于手中。在临朐县冶源街道北杨善村的剪纸艺术馆内,7名临朐县善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员工正在辛勤工作。

  “我们合作社采取‘老带中、中带少’的模式,保证剪纸非遗技艺原汁原味。”北杨善村党总支书记史成友介绍,该村依托剪纸艺术馆和合作社,培育起100余人的专业化剪纸队伍,融合现代衍生品开发、伴手礼包装、电商直播等内容,形成了完善的产销模式。该合作社年收入60余万元,80%以上收入用于成员工资和分红。

  史成友表示,该合作社为村里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还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激励考上大学的学生,“这样能打造当地文化名片,提高认同感和凝聚力,带动整个村庄的精气神”。

  “这些实用性强的、手工技艺类非遗,已经有相对固定市场,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很大助力。”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邢楠楠表示,潍坊乡村非遗市场定位较低,还存在很大上升空间,要注重产品研发,可以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设计创新。(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