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教融合在这里“一路生花”

发布时间:2024-04-28 05:56:42 来源: sp20240428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体教融合,目的是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久前落幕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勇创佳绩,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我国青少年体教融合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随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 “体教融合走基层采访活动” 来到重庆,实地走访调研当地中小学、体校以及俱乐部的体教融合发展,探访重庆青少年体育近年来的成就与经验。

  夯实硬件设施基础

  作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体育场地和设施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键。但在山城重庆,一块平地也成为稀缺资源。因地制宜,因形制宜,重庆的学校在多变的地形中寻找学校体育发展的平原与坦途。

  在记者此次走访的学校中,大坪小学、巴蜀中学、重庆复旦中学等学校,均有建在地下的活动场地,包括25米泳池、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等。这些场地不仅是本校学生的运动场,有的也是体校的训练场地。

  大坪小学游泳馆,现在也是渝中区体校游泳队的训练基地。大坪小学校长李雪梅告诉记者:“我们在建设游泳馆的时候就考虑过,单凭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无法发挥场馆的最大作用,只有依托体校的力量才能让它物尽其用。”现在大坪小学的6个年级都开设了游泳课,学生们掌握游泳技能的同时,体校游泳队也能有稳定的训练场地。

  此外,重庆还大力推动各类体育场地建设,加强大型体育场馆、社区活动场所、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优质便捷的运动场所。

  以“羽毛球之乡”万盛经济开发区为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排名全市首位。据万盛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建成区级全民健身中心1个,镇级全民健身中心3个,各类体育设施设备能较好满足3万余名学生日常锻炼需要。“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均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馆无偿提供给学校举办赛事和开展体育训练,每年服务青少年超过110万人次。”

  积累多样体育人才

  体教融合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体育系统需要体教融合培养扩大体育人口,实现竞技体育选材模式多元化,同时拓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通道,保障人才的输入输出机制。

  据重庆巴蜀中学体育中心主任吴双介绍,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早在13年前就已在巴蜀中学成为现实。“国家政策出台前,我们就引进了退役运动员。现在有5位老师是从省级专业队或省级职业俱乐部退役后进入学校工作。同时,我们还外聘了4名专业教练担任运动队的主管教练,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重庆很多学校都在依托高校、协会、俱乐部等主体打造复合型体育教师、教练员培养体系,培养兼具体育运动技能以及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体育教师,并对现有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优化晋升渠道。未来,将会有更多有志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人走进校园,走上体教融合的舞台。

  普及体教融合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受到充分重视。在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破除传统“体教分离”,打破现有体教融合领域存在的认知障碍方面,重庆各区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

  曾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重庆谢家湾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育人的典范。学校开设自编操专题活动,每个班每年由师生共同创编一套更符合本年段孩子身体发育、运动实际水平,更契合班级文化的自编操;每个班级每学年持续学习一个特色体育项目,每个孩子至少参加一项体育社团;每年的学校体育节持续两个月,人人都有比赛项目,分年级开展比赛共计50余场次……

  当谈及学校体育活动会不会让家长担心学生的升学和考试成绩时,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表示,近几年谢家湾学生的升学表现已经让家长相信,“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依赖刷题和时间的堆砌,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的考试”。

  体育与教育融合,不仅折射出新时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以人为本在当下的积极展示。重庆市体育局青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重庆市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牵头下,2024年至2027年重庆市青少年体育和体教融合的相关实施方案即将在调查研究后出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重庆体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一直在路上。

  朱亚男

朱亚男 【编辑:葛成】